查看原文
其他

空间与边界:艺术就是要讲真话! | 社会科学报

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2019-12-12

点击上方“社会科学报”关注我们哦!

不久前,《王璜生:边界/空间》展览在广东美术馆展出,其艺术实验充满对边界与空间的探寻和质问。为此,广东美术馆邀请国内学术界、艺术界的著名学者、策展人以及艺术评论家,以“当代/空间/边界”为主题,就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系列重要议题进行对谈。学术对谈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主持。

原文 :《“空间/边界”:这个时代的反映》

图片 | 网络


◆ ◆ ◆ ◆

正视“空间”与“边界”的关系

◆ ◆ ◆ ◆


李公明(广州美术学院教授):近年来王璜生先生在当代艺术创作方面所作的探索,引起艺术界的高度关注。毫无疑问,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有切入中国语境、有敏锐问题意识的学术研讨。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中,最需要的是自由的思想交流和严肃的学术探讨。

  

王璜生先生


皮道坚(著名美术史家、艺术评论家):这次的展览更加纯粹,更加国际化,力图在更广阔的艺术平台和视野上与世界交流。我觉得王璜生的艺术最大特点,是他对自由表达的追求,对独立人格的坚持,所以他的语言媒介非常当代。其所使用的艺术语言,是在同一个语境中表达对人类命运的思考,对当下生存困境的感知。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,他的当代艺术表达,有东方文化气质。

  


李天纲(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主任):“空间”和“边界”,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强烈的抽象性感受。最近十七、八年,我从历史学跨界到了宗教学领域寻求突破。我看到两组作品,跟宗教很有关系,此次展览的基色是黑色、白色,只有《箴象》系列的几幅作品是红色的,很耀眼。不管是碌碌无为,还是碌碌有为,我们这一代人是在路上的,是带着思考、追求和牺牲的。


作品《箴象》系列


我们在跨越边界,接触陌生空间的时候,前面是铁丝网,身上是“十字架”,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“通感”、“痛感”和“同感”。负罪前行的感受,这一代人特别强烈,而且是共通和一致的。我们各自都隐藏着不同的情感,不同的诉求,不同的利益,但说出来的时候有很强的一致性。实际上,整体上我们是面对着同一个对象,处在同一个空间,处于一个被强调了的文化共同体

  

作品《线象》系列


《线象》系列中的一幅作品,核心处紊乱,到边缘处疏朗,还题上了“揭谛揭谛波罗揭谛……”等佛教字汇,显然也应该从宗教体验中去理解。这个空间和边界关系处理得很有感觉。数十年来我们跨界流动,各种关系的融合、不同心理的冲突,有交流和对话,冲突和碰撞,形成了关系性主题。就是“边界/空间”的关系,就是当代中国人的现代感。那种神圣与世俗、传统与现代、中心与边缘、紧张与缓和等等的对应,是观者很容易体会到的。这样的“边界/空间”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映。如今正是一个不知是点上逗号还是划上句号的时期,那就正好,请这一届或者下一代来正视这样的关系,面对内心的真实处境,思考一下“边界/空间”关系。

  

作品《痕·象》系列


“边界”将来会是大家都要来谈的题目,不单单是艺术界,国际国内的学术界、思想界,都会把它作为重要问题来谈。当今时代,真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?有没有边界,需不需要建立?资金、人口、产业、语言、文化、习俗的流动,冲击了原有的边界,改换了固有的空间。全球化导致了很多关系都要重建,方言如何保存?文化(中土绝不止一种文化)如何延续?这样的“边界/空间”问题可以一直讨论下去。我们是从传统社会过来的,空间变了,边界还在。旧的空间已经建为高楼大厦,新的空间还会逐渐形成新旧交错的边界。我们用了四十年冲破了那些重重限制的边界,建造起在一定意义上还有一些归属感的自我空间,希望它幸存下来,完善下去。


◆ ◆ ◆ ◆

艺术就是要讲真话

◆ ◆ ◆ ◆


王春辰(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):中央美院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从今天来讲,这种影响是需要重新反思的。如果不反思,未来百年的“辉煌”将面临更多痛苦和挑战,在这个环境下最重要的还是学校的艺术创造。在当代艺术家中,是心态浮躁也好,无聊也好,这都说明这个人没有融入到艺术里面,把艺术当作一个敲门砖,而没有尊重艺术和人的价值关系。现在我们割裂了宗教和艺术的重要性,核心上我们应该提到艺术的精神性。今天脱离了精神,人的价值被降低了,就有了不信任感和无聊感。

  

作品《墙》


杜曦云(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、策展人):吴思认为生物世界里的“元规则”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。我感觉这些作品是提示无处不在的暴力。驱动生命的是利益,利益这个蛋糕,能拿到多少份额取决于你的实力,根本的实力是暴力资源的多少和强弱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文明是表皮,内部包裹着的是暴力。铁丝网构成的椅子、铁丝网上面裹着纱布、镜子碎片组成的装置等,我觉得都是在提示无所不在的暴力。


作品《缠》


从19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一体化、信息互联网化,与之相配套的文化、制度方面的转型是非常难的。基辛格谈到“世界秩序”,各方的势力达到均势时是和平的状态,一旦均势被打破,世界格局就会发生新的变动。如今,难民问题困扰欧洲,处理不好会继续蔓延。另一方面,他的装置里,作为包扎、抚慰伤痛的纱布反复出现,海浪不断冲刷的声音等,都是在呼唤一种人文主义者的超越性,超越性是带有宗教感的悲悯

  

作品《界》


地球是一个球体,无所谓东方与西方。中国的当代艺术,我觉得如今到了思想枯竭、美学矫饰的地步,大量的作品看了让人觉得很没劲,因为艺术首先是要讲真话。在这个展览上看到讲真话的作品,是久违的感觉。首先是要讲真话,讲假话是助长愚昧的。其次,真话要讲得有趣,妙趣横生,富有魅力,这是美学方面的要求。

 

◆ ◆ ◆ ◆

寻找内心的边界

◆ ◆ ◆ ◆

 

董冰峰(独立策展人、艺术评论家):一个展览也好,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也好,我们要看他是怎么回应今天的文化和现实,他从自己的创作出发如何反映这些问题。“边界”和“空间”这两个概念,边界的概念简单来说,是可以让艺术家不断地摆脱一种工作惯性和熟悉的方法论。今天展览里面,既有非常典型性的传统艺术的因素,也有激烈的反传统。另外一个,对空间概念的讨论,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。


作品《隔空》


如果谈今天的展览和具体的美术馆空间,比如我们说现代主义式的白盒子、黑盒子的展示传统,但在今天要强调当代艺术和当代问题的时候,我们发现今天要生产和创造更多的新的空间,这个空间不仅仅是美术馆的白盒子黑盒子,比如强调传统文化和观看方式的黄盒子,和关注生态问题的绿盒子的展示实践等等。那么今天的展览可以说是介于这些展示实践和文化表达、有复杂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对话和碰撞,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。

  

作品《溢光》


王璜生(中央美术学院教授):这次展览请巫鸿先生为我做策展人,我当时提出了一些关键词,他在这些关键词中总结了“边界”、“空间”的概念作为展览的题目。这两个词非常开放,对现实也很有意义。对边界、空间的理解,我也一直在想,其实“边界”是无处不在的,包括当代艺术的边界在哪里,等等。我思考较多的是,我们内在、内心的边界在哪里。其实,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,不断在面对“外在的边界”,但是,“外在的边界”是来自于我们内心“内在的边界”的,如何把控自己内在边界的设定,这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,也是努力突破、把控、设定,按照自己能够去做好的角度和空间而努力的。

  

作品《游·象》


在我们日常生活里,社会、现实、内心都是充满矛盾与纠结的,这种矛盾是对立多元的,不可调和,又必须调和的。这里面又可能产生分裂型的状态,包括多元性、矛盾性的思想、精神状态和审美等。因此,当我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做艺术时,比较喜欢运用矛盾性的材质与语言手法,诸如铁丝网穿过玻璃管,用纱布去包扎铁丝网,铁丝网与光影的关系等等,以这种对比性很强、矛盾性很强的材质与方式,来“制造”出我的问题意识。


作品《谈话》


我想构造出一种非常强的对比性的东西,使能够在这种氛围里感受到内心冲突,以及视觉、触觉、听觉、心理等方面的冲突。这些矛盾性和冲突,可以被引申阐释为与社会、现实、政治等有关,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思考,我也有这样的一些表达的出发点,但是,我更深层的想法是想表达对人自身永恒矛盾的不可回避性。作为人的我们,都超越不了这种冲突、矛盾、分裂的心理状态、精神状态。因此,我在语言、符号、材质、语法,还有方法论的选择和运用上,希望带入更多的矛盾感,寻找新的突破。


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5期第6版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,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。


相关文章

展览 | 这一次,看我们把明代艺术搬到莫斯科……

高建平:艺术终结必须“向死而生” | 社会科学报

观点 | 茨维坦•托多罗夫:真正的艺术是最高的自由

社会科学报

做优质的思想产品

官网

http://www.shekebao.com.cn/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